自学校第六次党代会召开至今,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对标“双一流”,建设“双一流”,以地理与环境学院和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一体两翼,瞄准地理学“省一流(潜力发展)学科”建设关键指标,聚焦“鄱阳湖研究、国际化办学、跨学科发展”三大特色,重点攻关六大核心任务,实现地理学科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谋划、引培并举,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学院推进学院和鄱阳湖湿地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地融合发展。2018年设地理学一级博士点;2019年地理科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VR交叉学科硕士点;2022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空间综合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学位点;2022年环境和生态学进入ESI 全球前1%。
2.人才队伍建设显著加强。当前,地理学科教职工100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9人。2022年学院+实验室共引进 15人,其中包括2名优秀海归分别为美国佐治亚大学田野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王忠富。学院学术带头人包括双聘中科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称号人才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计划人才2人、省级百千万人才2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双千人才计划”2人、江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 2人、博士生导师20人。
3.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实。学院蓝天环保社团思政育人项目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蓝天环保社团党支部获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二、瞄定目标、精准施策,持续增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
1. 鄱阳湖特色研究成绩斐然。林珲教授2019年获亚洲遥感协会(AARS)杰出贡献奖、2020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钟业喜教授等撰写20余篇策论和研究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30 余次;涂宗财教授领衔鄱阳湖淡水农副产品资源开发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转化专利实现超过 60 亿元社会经济效益。鄱阳湖研究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全国领先;鄱阳湖研究相关的SCI 论文数量全国领先;在自然指数期刊等顶级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科技创新成果成效显著。在科研平台,我院成功打造了2个部级实验室、3个国际研究中心、4个省级平台、2个国家级实践基地;在科研项目上,近年来,地理学科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拨经费76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项目超过100项,各类社会服务项目超过100余项,经费超过7000多万元。其中,纵向经费437万元,较2021年(220万)增长 98%。科技成果转化140万元。截至2023年拥有国家一流金课22门,省一流金课17门,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专利版权上,近5年获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40余项;在论文专著上,近5年来在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Society B》《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地理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0篇,出版专著12部。
3.学科水平大幅提升。一是跨学科。2018年地理联合计算机、软件、文旅等学科成立江西省虚拟地理环境与智慧旅游工程研究中;2019年地理联合生态、历史等学科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南昌分中心;2020年地理联合学校计算机、美术学等学科成功申请 VR技术及应用 交叉学科硕士学位点;2021年联合学校数学、管理学等学科成功申请生态环境计算与服务交叉学科硕博学位点。
二是跨地区。2018年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江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建设;2021年与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鄱阳湖及流域研究;2022年联合清华大学成立东亚迁徙鸟类与栖息地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站;2023年联合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共同推动共建“野外科学观测数据共享网络”。
三是跨行业。2019年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向江西师范大学捐赠价值千万软件资产;2021年联合广州中海达等共建空间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2021年联合广州中海达、北京五一视界、江西和壹共建北斗遨翔产业学院;2022年联合天津飞腾共建国产化信创实验室;2022年联合中国移动江西省分公司共建XR技术联合实验室;2022年联合香港航天科技集团共建空间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2022年12月9日14点35分成功发射江西师大一号卫星,写入江西省人民政府2022年工作报告。
四是跨国界。联合爱尔兰国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机构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申报获批第一届大湖研究国际论坛。
三、全面部署、系统发力,积极服务国家和生态发展
1.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学院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发项目。林珲作为首席科学家的主要科研项目经费约5000万元,建设基础研究项目3个、科研设施项目1个、研究成果转化项目1个、软件平台开发项目1个;方朝阳教授地理信息科技团队积极开展地理信息技术科研攻关,完成1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个国家基金项目以及10余个省部级项目,获批国家经费近3000万元,获得100余项专业技术奖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版权。智慧湿地被评为全国智慧林业五十强,承担江西50%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研发工作,“数字井冈山”被评为全国金奖测绘工程,实现间接经济效益超过6000余万元。
2.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深入推进。新增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新增国家科技三大奖;新增科技部国家级平台,项目经费2000万元。四青人才,项目经费360万元。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省科技三大奖一等奖;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项目经费150万元。Science、Nature子刊,项目经费200万元。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一流课程;咨询报告、智库报告;协同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端智库,项目经费290万元。
千帆一道带风清,奋楫逐浪天地阔。地理学院将持续攻坚克难,争创先锋,凝心聚力谋发展,立足岗位干实事,奋力谱写美好大学、一流大学、模范大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