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以来,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紧扣综合考核指标,聚焦“教学质量”和“内部治理能力”双提升,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扎实做好学院建设发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一、党建引领,凝心合力,促进学院提质发展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不断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严格落实党委会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委书记、院长带头讲党课。积极开展院领导“六联三进”活动,切实践行“一线工作法”,丰富“双融双育”内涵,构建“一融四强五维”工作格局,建强创优基层党组织。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努力形成人才梯队,为学院发展注入新动能,选派教工一支部党员、旅游管理系教师张景谷作为江西省第十一批援疆干部,到新疆阿克陶参加援疆工作。加强党员修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教工二支部书记、博士生导师刘劲松教授在全校抗击疫情工作中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先进事迹受到江西省教育厅大力宣传。
坚持基层党支部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一体推进,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三化”建设。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示范作用发挥明显,党员教学科研成果占比90%以上。在学院各项工作中,党员成为中坚力量,发挥主力军作用。近年来,在学校的“两优一先”评比中,院党委获评2016-2018年先进基层党组织;综合党支部获评2018-2020年先进基层党组织;1人获评优秀党务工作者、15人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学院在省、校级党建课题申报上也多次获得立项,获2017年全省基层党建工作案例一等奖。
二、深化教改,课程育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严把教学质量和意识形态两道关口。扎实开展“教学月”活动,组织“课程思政”示范课及“十佳百优”公开课观摩,引领、带动全院老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近年来,李昌新获得课程教学“十佳”,尹敏、李昌新、曾丽先后获得课程教学“百优”。扎实推进课程建设,支持开展一流课程案例、名师案例征集和一流课程建设宣讲活动,邀请方志远、张艳国、梁洪生等名师分享育人心得和教育故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重视培养方案修订,推动专业结构优化,瞄准标杆学校、标杆专业,启动微专业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历史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在2021年第二轮全省专业综合评估中,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两个专业获得全省第一,旅游管理专业全省第三,历史学专业获评江西省首届五星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和旅游管理评为四星专业;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方面,2020年李昌新老师的《世界现代史》获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2023年李平亮老师的《江西地方史》获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万剑敏老师的《红色研学产品开发与服务》获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另有省级一流课程8项;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17项;康勇卫老师的《旅游地理学》获得校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三、聚焦科研,精准发力,助力成果高效产出
学院牢固树立“科研强院”的理念,大力推动学科建设,科研产出成果丰硕。2017年以来,共获得3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6项,冷门绝学1项,一般项目14项,青年项目7项,后期资助项目2项,重大招标课题子课题2项;获批国家自科基金1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共15项(不含2023年度);在B类及以上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227篇,其中A类48篇,出版著作56部;新增了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南方汉代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海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省非遗研究中心以及南方古村镇研究中心,成为教师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在服务江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更大贡献。
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和博士生培养工作稳步推进,2019年9月至今,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已连续五届招收博士研究生共28人,生源质量不断提升。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全面启动,目前正扎实推进。
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努力引进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2017至今,学院共引进各类优秀博士24人,为学院注入了科研活力,极大地增强了发展后劲。实施“博士入职提升计划”,根据学科方向和研究特色团队,安排教学名师、资深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每人指导1-2名青年教师,为期三年,最大程度发挥名师效应,形成学术传承和人才梯队。
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在现有的人才队伍中,每年选拔2位业绩突出、贡献较大或潜力较好的教师重点培养,支持其多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近六年新增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青年哲学社科领军人才2人,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理论界高层次人才2,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1人;新增张艳国、方志远、万振凡、李平亮、陈金凤、谢宏维、游欢孙、陈晓鸣、刘劲松、石嘉1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
五、创新思路,坚守初心,倾情培育时代新人
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素质强,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青春建功团队,学院先后培养了3位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积极探索“辅导员+学业班主任+论文导师”带班模式,形成辅导员、学业班主任、论文导师和新生助导员四支学工队伍联动。
定期开展学生专业技能比赛、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思政大讲堂等精品活动,以狠抓学风为主抓手,推进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注重实践育人建设,丰富第二课堂活动载体,6年间学院注册志愿者人数近4000人次,青年志愿者注册率达到100%,2020年“先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荣获第十届江西青年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队获江西省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队及优秀组织单位奖,瑶湖读史社团获得全国高校“阅读推广”学生社团三十强、江西师范大学星级社团等荣誉,联想idea精英汇希望星辰项目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8年度学院获学生工作特色奖,2021、2022年度连续获得学生工作评估先进单位。
过往皆序章,未来皆可期。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努力的行动,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建设一流大学、美好大学、模范大学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