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生命科学学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人才引培工作亮点纷呈
生命科学学院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围绕博士学位点申报与建设需要,先后引进了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魏美才教授、中组部青年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袁涛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易现峰教授。2022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周紫章教授全职加盟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学院有国家级人才4名,江西省双千计划入选者、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和赣鄱俊才人选等省部级人才14人。学院在注重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工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瞄准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整合学院科研力量集中攻关,不断提高服务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食品生物化学与食品资源挖掘、动物系统分类与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江西特色植物资源种质基因与活性成分的发掘与利用、微生物种质资源发掘和代谢调控等四个较为稳定的科研团队。
二、学科教学建设卓有成效
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等两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物学》分别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和首批国家级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流本科课程,《微生物学》获批为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此外,“生物学实验中心”获批为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各类省级一流课程和省级育人共享计划课程10余门。“农副产品绿色高值化利用创新团队”获批为江西省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植物科学类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袁涛工作室”获批为江西省名师工作室。目前,学院已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我院为主要支撑的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先后进入全球ESI前1%的学科行列。
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置于各项工作的核心地位,注重培育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我院学生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CULSC)等奖项30余项。在全国重点师范院校联合举办的“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华文”师范生教学技能展示等活动中表现出色。学院积极鼓励本科生进一步考研深造,近年考研率、上线率和录取率均在高位运行,历年考研录取率均在40%以上,稳居全校各教学院系前列。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积极开展访企拓岗,努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引导同学们在关注教师岗位的同时,积极参与出国深造、三支一扶和参军入伍等多种方式的就业。
四、科研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与任务。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数量在全校位居前列。尤其可喜的是,涂宗财教授先后于2022年和2023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淡水鱼绿色加工与增值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动态超高压对蛋白质与糖相互作用及其产物营养安全性的影响机制32330083),实现了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历史性突破。科研论文发表和发明专利申请等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主要为B类以上的学术研究论文。在省级科研奖励方面取得佳绩,先后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其它奖项4项。
魏美才教授团队致力于叶蜂的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该团队拥有采集自世界 100 多个国家的叶蜂标本,总计超 45万号,约5400 余种,其叶蜂标本收藏总量、物种数量和模式标本量均居世界第一,是国际膜翅目昆虫系统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我校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显著的优势特色。此外,学院在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对江西特有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处于领先水平,与江西省各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密切合作,在梅花鹿、穿山甲、中华秋沙鸭和鄱阳湖候鸟等重要珍稀野生动物的观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回顾过去,不辱使命,展望未来,道阻且长。生命科学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赓续辉煌,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昂扬姿态迎接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