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外国语学院:顺形势 谋转型 强特色 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发布者:党代会宣传组发布时间:2023-09-19浏览次数:73


学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外国语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顺应从“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的国家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形势,以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堪当大任的新时代外语人才为着力点,深入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细研“翻译中国”时代之势,谋篇布局

学院敏锐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转变的外语学科特点,顺应形势、解放思想、全面动员、主动谋变。深度发挥品牌力量,外国语学院积极打造工作示范品牌,积极推进党建品牌、文化品牌、育人品牌的创建,成功申报“中华文化典籍双语阅读”辅导员工作室、“双语”引擎政治理论学习和宣传等两项品牌工作。扎实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招生规模获得长效性优化,为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前期基础;不断深化课程教研成效,形成教研周制度,扎实提高课程质量,教学成果显著;抓牢团队建设,筹建科研门诊,加大科研攻关,在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核心以上期刊论文等数量稳中有进。

二、深耕“转型升级”发展之需,主动变革

持续深化改革助力科研攻关。学院狠抓科研工作,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形成高带低、老带新、党员带群众、骨干带全员的教师能力提升机制和师德师风培育机制,营造你争我赶、团结向上、积极奋进的良好氛围。学院先后共斩获国家社科基金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项,省级各类基金项目30余项,B类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

长效化加强课程教研。学院对照当前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帮助全院教师紧跟时代变化,不断提升育人能力,锤炼过硬育人本领。先后获批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教研项目6项,校本规划教材4项;在“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全国冠军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在江西省高等学校“外教社杯”英语教学大赛中,特等奖6名,一等奖5名。

高效引领学科建设。学院加大对学科建设发展工作,坚持以高质量的学科发展推动外语学科人才培养。近年来,先后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俄语专业本科招生权限,圆满完成了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C+等级,2021年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排第44位(226),等级为4星级,2022年软科学科排名进入前30%,位列第61名。在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翻译学科获C等级。

多元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不断优化研究生师资队伍,导师队伍职称结构、学位结构越趋合理。同时完成研究生核心课程修订工作。大力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层次学术交流、申报课题。近年来,新增具备博士学位导师9人,共获批省级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20项;20223篇硕士论文获评江西省优秀论文;20222023年各有21篇论文在教育部双盲评审中获评优秀。学院持之以恒办好“外语之星”演讲比赛、“CV”杯外文配音大赛、外文歌曲大赛等活动,花大力气开展 “外语角”特色学习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学院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外研社演讲、写作、阅读三大赛等学科竞赛以及“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让学生在竞赛中得到锻炼,成效明显,在A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全国铜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

三、厚夯“党建引领”事业之基,彰显党建特色

不断发挥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的作用,就外语学科课堂如何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开展专题研究,此外,实施中国传统文化培训及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外语教学方法培训,不断增强教师队伍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比较研究和转化运用能力。

学院党委立足专业特色,开辟建设“党员理论学习室”,汇编了双语学习材料,设置理论学习课程表,为党员理论常态化、长效化学习搭建了平台。学院汇编《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多语种”语料,通过理论宣讲、主题班会、党课小组、党团日主题活动等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院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组织教师和学生合作译制《江西经典红色文化故事》并汇编成册。

大力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学习。学院结合学院文化建设实际、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特色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制定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养成计划,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群体开出不同书单,组织汇编“双语”版本的《论语》《传习录》等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学院党委书记为学生开展《论语》导读讲座活动,以专题读书班、学习沙龙等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接受、熟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根植文化自信,增强个人品质,加强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