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师。近年来,学校始终坚守师范底色,聚焦教师教育主业主责,累计培养了35万余名师范毕业生。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奋力打造江西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成为全省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摇篮、教师骨干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和智库,引领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组赞誉学校坚守师范底色有底数、创建师范特色有特点、彰显师范亮色有亮点。
一、教师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完善
教师教育处聚焦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和教学能力,主抓师范生养成教育和教育实践教学。学校组建新的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以学术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夯实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工作合力有效增强。
二、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建强
学校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 “学科支撑”为基础,打造“一体”“两翼”的教师教育体系。以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教育专业博士点覆盖支撑所有师范类专业,夯实教师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把“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和质量监控,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体”)。“智能化”“一体化”两翼策动,“智能化”即以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为契机,依托省级“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西省智能教育重点实验室,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一体化”即为推进“本硕博”、“UGS”、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专业发展、培养-培训-研究-服务、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发展等一体化。)
三、教育教学改革走向系统深化
一是“铸师魂”工程,即师德教育引领工程。构建“红色教育引领师德”“课程思政培育师德”“主题活动强化师德”“教育实践践行师德”“校园文化熏陶师德”“师德体验提升师德”“德育答辩检验师德”的“七位一体”师德体系,组织实施立德树人“十大行动”计划,构建“五堂联动”大思政格局。
二是“赋师能”工程,即师范生“一体化”培养工程。探索实施本-硕-博、U-G-S全链条一体化培养,建立校-政“1+20”、校-校“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打造“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名校长工作室”和“名师讲堂”,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三结合课程体系,打造“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技能导向”的实践教学、“素质导向”的养成教育“三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机制
三是“育精品”工程,即公费师范生品牌打造工程。以元认知理论、成长型思维为指导, “贵在养成、赢在习惯”为理念,开展以“认同、厚德、自律、激情、坚毅”为教师元素养的师范生养成教育,形成“四维五自六全七化”的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
四是“求卓越”工程,即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工程。学校获批教育部“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院校”(2.0版),组建多期“卓越校长”培养实验班、“赣派名师”培养实验班,开展协同化、资源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五是“强支撑”工程,即科教融合平台打造工程。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师质量“监测、评估、诊断、决策、服务”一体化、智能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202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获批江西省智能教育重点实验室。
四、教师教育服务能力快速增强
组织开展“红土地支教”和“音体美支教”,争取省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培训中心、“国培计划”省项目办设在我校。形成1(附属中小学)+N(合作举办的学校)格局,新办附中赣州分校、附属航空城实验学校、附属上饶实验学校等,在赣江新区以及南昌红谷滩区、高新区、青云谱区、新建区等合办附属实验学校。与10余县市签订基础教育合作协议,对口支持、托管一批乡村中小学,力促乡村振兴。
五、师范生培养成效显著
1名师范生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4名师范生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其中肖玉玲同学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荣誉称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我校主持完成二等奖4项,参与完成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共培养公费师范毕业生共2426人,到岗履约率97%,其中60%在重点中学、98%在县城区优质学校工作。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位居全国第78位,师范大学第4位;在“田家炳杯”第八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总成绩居全国第2位。18个师范类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专业完成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建有11门教师教育国家一流课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师范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融汇点,是基础教育基点和高等教育龙头的结合部。面向未来,我校将以推进全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契机,坚守学术引领、扎根红土地办学,探索“联盟+共同体”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模式,实现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双互动、双提升,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